本刊要闻直播
当前位置: 首页>本刊要闻直播

一张深厚的文化旅游王牌——四平古城探幽

2021-06-18 阅读次数: 栏目:本刊要闻直播

王永兴   子 卿

烟波浩渺的二龙湖水库是吉林省第一大人工湖,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是吉林省四平地区的旅游圣地。

2002年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队和四平市文管办联合对二龙湖南岸的燕国边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器、玻璃器等800余件,多为战国时期及汉代遗物。其中有:刀币,燕国时期的燕明刀。琵琶形铜带钩,三翼銎形铜镞,三棱铁铤。铜族,长方形銎铁钁,内戈式铁镰,半月形铁掐刀,方銎铁镐。云纹瓦当、绳放板瓦、筒瓦、折肩瓦、长孔甑、折腹钵、柱把豆、棱形网坠、蒜头形纺轮等。

商周明月燕时关

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史称战国七雄,燕国曾是七雄之一。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燕离秦远,受祸较缓,有余力开拓辽河流域”,奠定中国的东北方疆域。

秦国在陕西,燕国在河北北部、辽河西部,相隔较远。秦国经常侵略骚扰的是魏、赵、韩这三个与它相邻的国家,查证史书,秦燕之间发生的战争少之又少。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起初还轮不到燕国显露锋芸,好多年后燕国国势衰微,贫穷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常遭左邻右舍的欺侮。

公元前664年,在东北有个山戎部落找碴儿侵犯燕国。燕国的军队打不过山戎骑兵部队,只得向邻国当时的诸侯霸主齐恒公求救。齐恒公倒也不含糊,亲自率领齐国大军讨伐山戎部队。在征讨途中,山戎部大将黄花求见,说愿意帮助齐国讨伐山戎部落。齐恒公信以为真,命令黄花在前面带路当向导,齐军在山谷中迷失方向。情急之时,随军出征的宰相管仲想出了应对办法,他叫人选出几匹老马在前面走,大军跟在马后面,老马识得进军来时之路,这才将大军带出迷谷。“老马识途”的成语典故便出自于此。

燕国的强盛始于燕昭王,他是实行郡县制的首创之君,先后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位于太子河腹地的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自燕昭公始至明代中叶,在长达二千四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一直是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燕昭王大力开发农业经济,走富国强兵之路。他在位三十三年,一举击败了强大的东胡部落,将燕国的边界向北推出了千余里,即史书所称的“却胡千里”,进入了东西辽河的中上游地区。

万里长城永不倒。人们望到长城时就想起了秦始皇。其实修筑长城并非是秦始皇的首创,而是燕国明君燕昭王。燕昭王为了巩固击溃东胡开拓疆域的战争成果,阻止东胡部落卷土重来,再度南下,就从辽西到辽东,先行修筑了一道绵延千里的长城,所经过的地方是山高谷深,坡陡路险,后来被史学界称之为内线长城。

二龙湖古城应是内长城的边城。它位于大黑山南麓中段,西、北两面是连绵的山地;东面和南面是大黑山和哈达岭之间的大片丘陵。

二龙湖古城建在了东辽河的南岸,那时候还没修二龙湖水库,二龙湖水库修筑于上个世纪的一九四三年。

古时东辽河在这一段流域河谷特别宽阔,是人们往返来去的主要交通要道。而这座城背倚靠大黑山,俯视东辽河,是燕国北方五郡控制东北土著民族的前哨阵地。古城的作用主要是军事性质,统称边城。从前面介绍的发掘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文物主要是兵器、农具和炊具。

二龙湖古城应该是连着东西走向的内长城,结论尚需考古挖掘来进一步考证。

发掘二龙湖古城的历史文化意义:

其一,二龙湖古城是汉民族最早开发东北中部的历史见证。

其二,二龙湖古城是吉林省南部最具代表性的战国晚期文化历史遗存。

其三,二龙湖古城的存在与发掘使四平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向前了一千多年(以隋唐史为计),距今已有2300多年。

其四,二龙湖古城已经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简称为“国宝”。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燕国。

从周武王分封八百诸侯,封召公奭于燕算起,燕国的国祚延续了将近九百年,它的强盛时期是燕昭王执政时期。可惜好景不长,昭王死后,燕国的国势开始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了。

到了赢政执掌秦国时,燕国早已风光不在了。秦王赢政呑赵灭齐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长期在秦国充当人质的燕太子丹,他太了解比他大几岁的赢的勃勃雄心了。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刺秦王的历史悲剧上演了。

燕太子丹派荆柯刺秦王未成,躲到了洐水上游。现今苏子河畔有座太子城,相传太子丹就是住在那里。第二年,赢政大举伐燕,燕王喜从都城逃到了辽东郡,迫于秦国的压力杀了太子丹,但仍未能挡住强秦进攻的步伐,他本人也成了阶下囚。

已经亡国的燕国百姓念念不忘冤死的太子丹,把洐水改叫太子河。

秦朝统一的明月高照在太子河上空,燕国由此融入了中华一统的民族大家庭里了。

一面城下说隋唐

四平市铁东区长发乡有个一面城村,是公交车去往下三台水库的必经之路。

这个地名叫得蹊跷,又不太合乎常理。中国古代建造的一般为四面城墙,也有八面城墙的(如辽宁省昌途县八面城镇就是这么个来历),从来没听说过有一面城墙的城池。

经过历史学家考证:一面城并非城墙,它实际上是一道军事防御工程。修建一面城的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高句丽王朝。一面城的起点是四平,当时属高句丽王朝的扶余府向东南方向一直修到渤海湾,总长为一千多公里。

高句丽为啥要修建一面城呢?为的是防范唐太宗率唐朝大军揍他进而灭了他。高句丽怎么惹了唐太宗李世民呢?说来话长啊。

先从隋炀帝说起。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他在位时曾增发二百多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当时全国总的人口只有五千万,民工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七十。

隋炀帝在位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从公元612年开始至公元614年止,以高句丽不服天朝管,不肯纳贡称臣并屡次兴兵侵犯边界为理由,连续三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满以为能把高句丽治服。但天不助隋,每次讨伐隋朝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御驾亲征,亲率大军113万人,号称200万,发动对高句丽的第一次进攻。隋军从涿郡(今北京)出发,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相闻,队伍绵延,长达千里。

在水路方面,水军从山东掖县出发,浮海前进,舰船首尾相接达数百里。

隋炀帝自信此战必胜,甚至事先任命了受降的军官。殊不料水军登陆后进攻高句丽首都时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登陆的水军四万人只剩下几千人逃回到船上。

陆上作战开始时挺顺利,在辽河岸消灭了高句丽一万多人,并乘胜围攻了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在攻城时又派出两员大将率三十万精兵进攻高句丽首都。这时,高句丽方面派出使者前来诈降,隋炀帝考虑到军队缺粮,后勤补给不足,高句丽首都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便同意撤退。他没料到的是,高句丽军队乘隋军后退之机,从四面包抄过来,隋朝大军猝不及防,全线溃退,等退到辽东时,全军只剩下二千七百人,百万隋军成了飘落他乡的孤魂野鬼。

公元613年,隋炀帝又御驾亲征,率军讨伐高句丽,攻打辽东城。这次隋军运用了云梯、地道、飞楼等手段,四面前进,日夜不停,使用布袋一百多万条,里面装土,堆得和城墙一样高,命令士兵登上土山攻城作战。

正当隋军攻下辽东城时,突然传来了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一听说后院着火了,隋炀帝吓得手忙脚乱,急忙下令撤军。高句丽一见有机可乘,派兵穷追猛打,消灭了大量隋军有生力量,又有十几万隋军尸骨留在了他乡。

隋炀帝回国镇压了杨玄感之后,又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4年第三次征伐高句丽。这时高句丽已无力再战。派出使者上表投降。隋军在付出百万将士死亡代价后,总算治服了高句丽。但高句丽口服心不服,他们把隋军死亡将士的尸骨堆积起来,不去掩埋,反而堆成了长达几公里的骨墙,叫中国的老百姓去观看。

唐朝推翻了隋朝统治,统一了中国后,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恨得他两眼冒蓝光,牙咬得嘎嘎响,心说你高句丽也太惨无人道了,人都死了,你还不让他们入土为安,还如此暴尸荒野,摧残他们的尸骨。他是心里恨着,但嘴上不说,因为当时讨伐高句丽的时机还不成熟。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去高句丽收葬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并举行了祭奠仪式。这种做法本属天经地义,却引起了高句丽统治者们的万分恐慌,心想说不定哪天唐太宗要发兵收拾他们。

于是高句丽人开始备战,运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用了整整十六年时间,修筑了这道以四平为起点,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一面城。

在唐太宗看来,毕竟是血浓于水,他在位期间也曾三次攻打高句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誓雪国耻。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以辽东本属中国之地,却被高句丽以武力占有为理由,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讨伐战争。

这次唐朝动用了十万大军向高句丽发起了凌厉攻势。唐朝大军先是攻下了辽东城(辽阳),城主竖起了白旗投降。唐兵乘胜追击,攻打安市城(今辽宁省鞍山市),迫使前来增援的高句丽三万六千人投降。

安市城守军抵抗顽强,唐军久攻不下。这时候寒冬来临,唐军的冬装和给养都出现了困难,只得暂时撤退。唐太宗这次是御驾亲征,他就驻在鞍山城外的一座山上,这座山现在叫唐王山。

时势造英雄。在攻打安市城作战中,一位叫薛仁贵的战将脱颖而出。据史书记载:当时双方攻打十分激烈,一时难分胜负。突然,一位身穿白衣,手持长戟,腰挂两弓的士兵从唐军阵中一跃而出,杀向敌阵,所向披靡,唐军乘势冲了上去,高句丽军队全线溃退。唐太宗在山上望见了这一情景,便问:“穿白衣的士兵是谁?”左右回答是薛仁贵。战后,唐太宗立即召见薛仁贵,赐给他金银玉帛,当场提拔重用。

公元648年,唐太宗又派两员大将率军从海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使高句丽的国力蒙受重大损失,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名将薛仁贵。

据《唐书·薛仁贵》记载,公元657,唐军元帅宠同善指挥进攻金山,因高句丽军队顽强抵抗,宠同善有些怯阵,高句丽军乘机反攻。危机之时,薛仁贵奉令出击,将高句丽军拦腰冲断,敌军立即溃败,薛仁贵乘胜追杀,斩首五千。

金山,就是现今吉林省双辽市境内的大哈拉巴山。在《方今地名》中记载:“金山,在奉天省康平县,唐朝破高句丽于金山,此山在开原西北三百里辽河北岸”,当时双辽市归属辽宁省康平县。

公元666年,唐朝再派薛仁贵等将士进攻高句丽,这次唐军进军顺利,当时扶余府(今吉林省四平市郊区)是军事重镇,有几万守军驻扎在这里。薛仁贵大智大勇,只带了2000士兵冲锋陷阵,斩杀敌军近万人,很快就占领了扶余城。接着,高句丽其他四十多座城的守军也相继投降。

薛仁贵从此成为大唐名将,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英雄。

公元668年,唐军在攻下高句丽首都平壤后,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相当于总督)。

有一部电视剧名为《薛仁贵与王宝钏》,讲薛仁贵是西凉王,纯属胡编乱造。 

乃有大风唱辽天 

辽河,是中国的第六大河。

四平地区的河流大都注入辽河,辽河是四平人民的母亲河。水流千遭归大海,辽河最终注入了渤海湾。

辽河孕育了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契丹族。

俄语称中国为KUMAU,就是契丹的意思,足见这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100多年前的公元916年,西辽河上游貔貅传响,颦鼓惊天,旌旗蔽日,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契丹英雄祈祷上苍后,率领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挥戈所指,所向披靡,趁唐朝末年中原地区割据势力征战不休之际,通过武力征服,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的统一,建立了疆域辽阔、纵横万里的大辽国。

辽国在全盛时期统辖着五京、六府,156个州城,209个县,拥有部族52个,附属国60个。辽国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所灭,金袭辽制,所有的区域划分没有改变。

辽和金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分别在四平地区建立州县,为我们留下了韩州和信州两座方城遗存,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偏脸城和秦家屯古城,因为墙垣保存比较完整,加之出土文物丰富,均已上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当我们在古城漫步游观历史的时候,面迎强劲的松漠溯风,不由得萌生思古之幽情,慨叹留存本土文化的厚重。

大辽国崇尚佛教,大兴建庙立塔之风。四平市区东南有一座塔子山,原来就屹立着一座塔,后来在清代嘉庆年间遭到雷击而损毁,塔子山由此得名。今天我们登上塔子山顶峰,仍能看到这座辽代方塔的基座,拾到残砖碎瓦。

今天要侧重讲述位于吉林省梨树县境内的、历经辽金两朝的韩州城,以及它和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的关联。

什么重大事件呢?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岳飞作《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说的就是这件事。

公元1126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灭辽国之后,下令大举南侵,发动了对北宋王朝的侵略战争。宋兵节节败退,丢城失地,国都汴梁(今天的开封)被攻陷,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都被俘虏,成了亡国之君,这一年正是靖康之年。

宋徽宗赵佶和儿子成为阶下囚,可说是咎由自取。北宋王朝与辽国曾经相互敌对,彼此征战不断,杨家将就是辽国的劲敌。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其人其事。

宋辽两国势均力敌,彼此谁也不能征服谁。后来在具有政治眼光的辽国肖太后(肖绰,又叫燕燕)的倡议下,两国停止交战,在澶渊召集结盟大会,从此两国罢兵息戈,和平共处,长达一百多年,彼此相安无事。

金太祖耶律阿保机荡平辽国后,越过山海关,要继续清除辽朝在黄河以北的残余势力,主动与北宋联系联合攻击辽国,然后利益均沾,平分辽国的国土。

这时候,宋徽宗有些利令智昏,在当朝大奸臣蔡京、童贯等人的极力鼓吹下,竟然答应了金国的要求,单方面撕毁了100多年前与辽国达成的和平协议,这是彻头彻尾的背信弃义。只可惜多年没有打仗的宋朝官兵不争气,在进攻辽南京(现北京)时,屡攻不克,却被辽国守军一个反击打个措手不及,一败涂地,除了损兵折将,更无一点斩获。这下子被金兵看出了名堂,原来宋朝的兵马都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啊,干脆把宋朝也收拾了算了。

在金国太子粘罕、四太子金兀术的指挥下,金军兵分两路,向北宋大举进犯,很快到达了黄河北岸。宋徽宗赵佶闻讯后,准备逃走,当着众大臣的面,他假装跌倒在地,伸手要来纸笔,用左手写下一道诏书,“我半身麻木,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这是1126年发生的故事,于是皇太子赵桓继位,历史上称之为钦宗,改年号为靖康。钦宗继位后,并不准备抵抗金军的进攻,还下令撤了主战派大臣李钢的职务。这一年的冬月,京都开封城再次被金军兵分两路紧紧包围,而这时开封已经没有了主战派组织的防守。这时,京城里冒出了一个骗子,吹嘘会用魔法,只要招7779个神兵,就可以活捉金兵。过了几天,被金兵打个七零八落。金兵乘胜冲进城门,和开封城中的百姓发生巷战。金人改变手法,扣押钦宗为人质,向宋朝索要绢、绸缎各1000万匹,金100万锭(一锭50两),银子1000万锭。钦宗一一答应,这才被放回。这么大的数额,即使倾城搜刮,也凑不上来。第二年春天,金国把脸一翻,冲进了皇宫,当场抓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金人带着这爷俩连同子孙、后妃、公主、大臣共3000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图书文物退回了北方,北宋就此灭亡。

3000多亡国君臣一路向北,白天跋涉荒芜,晚上露宿草丛,刮风下雨也不得停歇,出关之后,先是在中东(今辽宁宁城县)关押了半年,然后继续北上。在随行的大臣中,就有大奸臣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秦桧当时是新科状元。

第二年,北宋群臣被押解到金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两个亡国皇帝被迫身穿素衣去到已故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坟山磕头,又在金国的皇宫里遭受了无数次羞辱,不久,这爷俩连同后妃、大臣500多人被迁往了韩州,也就是吉林省梨树县的偏脸城内,拨给田地15顷,耕种自给。

两个亡国之君还有人伺候着,不用下地干活,大臣们可就惨了,他们除了耕种之外,还得给城里的贵族放牧。冬天一到,放了一天牧的大臣们手脚都冻僵了,回来后看到火堆就去烤,烤得手脚上的皮肉一块块的剥落,真是惨不忍睹(大臣们哪里懂得冻了手脚须用雪搓的方法呢?)。这个时候,书画俱精、瘦金体书法的鼻祖,治国无能的亡国之君赵佶再也没咒可念了,夜深人静之际,他在破草房的土炕上翻身打把式睡不着觉,一骨碌爬起来,又用他惯用的瘦金体写诗了。

他的诗词里分明带有被他祖上宋太祖赵匡胤赐毒酒致死的南唐后主李煜当亡国之君的悲凉情调。“玉京曾忆昔繁花,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又写了《燕山亭》,写得悲悲切切,在凄风苦雨中,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故都汴梁。“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本世纪初,梨树县有人在离古韩州城很近的昭苏太河岸挖到了一只宋朝皇宫里的编钟,很可能就是宋徽宗留下的遗物。

 一代风俗始辽金

万里山河有燕州,一代风俗始辽金!这两句诗道出了大东北暨四平地区历史与民俗文化的渊源。

大辽国和大金国两个王朝,先后在东北统治长达350年之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辽国是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有效地开发了祖国的北方。辽国在北方草原上首次建置了都城,设置了府州县,这是空前的历史创举。

辽代实行两面官制度,它因俗而治,以国俗治理契丹,以汉制善待汉人,最大限度地实行民族平等,在1000多年前便开创了一国两制的先河。

萧规曹随,金袭辽制。大金朝对前朝的先进社会制度和治国方略、用人之道全盘继承并且有所创新。

大金朝在四平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甚至多于辽代。周边市县两级博物馆现存的文物以金代的居多,为研究金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吉林省公主岭市(县级市)境内有两处体现金代墓葬制度的石人沟,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完整如初地屹立着仪表庄重的石佣和栩栩如生的石虎、石羊,他们的存在为后世的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2010年,四平电视台电视摄制组在近距离拍摄时发现,有一只石羊的嘴是豁的,这是谁干的?民间艺术家们说是守财奴张大财主做的孽,他家地里的麦苗一天天地长高了,张大财主一天得往地里跑八趟,生怕猪拱鸡叼被鸟儿给吃了,他不错眼珠地守护着青苗。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青苗被吃掉了一片,心疼地躺在炕上翻身打滚,心里是二十五只耗子百爪挠心,实在睡不着,他就跑到地里,借着月光,他看见一只羊正在啃青苗。张大财主气坏了,拿出吃奶的力气,把手中的鎌刀甩了出去,正好砍在羊嘴上。那只羊疼得惨叫一声跑掉了。张大财主追了一程没追到,心话儿这回算便宜你了,下回再叫我堵着,就砍你的羊腿,扒你的心肝肺,剥皮吃你的羊杂碎。

张大财主发完了毒誓的第二天,他和他家人就都得了瘟疫,咋治也治不好,只有躺在炕上等死。到了夜里,一个官吏骑着一只羊登门造访。张大财主睁眼一看,这不正是沟里的石头人、石头羊吗?这是他们显灵啦!那只羊嘴上的伤不正是我家鎌刀砍的吗?想到这,他噗通一声跌倒在地上直喊:“上仙饶命,上仙饶命”。石头人开口说话了,说,张财主,你给我听着,从今往后,你必须改恶从善,不许欺压老百姓,否则我叫你全家大小孩芽儿死的一个不剩。

张大财主连忙说:一定,一定。

至于张大财主是不是改恶从善了,民间艺术家没有往下编。

辽金两朝都信奉萨满教,对大自然的最高信仰是天和地。两朝的一切重大活动,包括军国大事,民族兴衰都要服从天意。至今仍然存在的屡禁不止的民间跳大神借以驱邪治病的封建迷信活动,可以看作是萨满教的遗风。

早些年东北乡下人在地里干活,遇到有旋风刮起,便在口中念念有词:旋风旋风你是鬼,拿把鎌刀砍你腿,旋风旋风你是妖,拿把鎌刀砍你腰。随即就把鎌刀抛向旋风,这也是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遗风。

民以食为天。大东北的饮食习俗大都源于辽金时代。“比邻春酒喜相过,薄肉酸菜火一锅”。关于涮火锅的发明者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蒙古族人,也有的说是满族人。其实,蒙古族人、满族人的火锅吃法,都是向建立大辽国的契丹人学的。

当年,辽太祖远征渤海国,行至天门岭时,下令埋锅煮肉,将大块肉放入铁锅加水烹煮,刚把水烧开,探马来报,前面有一大队渤海兵将杀过来了,离宿营地已经不远了。这契丹兵行军一昼夜,已是疲惫不堪,再加上饿着肚子怎能打仗?英明果断的耶律阿保机灵机一动,立即传下令去:锅不熄火,将肉切成薄片,轮流涮着吃。将士们听令后,将肉切成薄得像盾一样大,像铜钱一样薄,扔到锅里一搅,就成了半熟,吃起来杠香。

吃饱喝足的契丹兵杀性大起,如狼似虎般地扑向渤海兵将,大开杀戒并大获全胜。

如此看来,我们是应该把发明火锅的专利权授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了。

酸菜的发明者,是建立大金王朝的女真族。酸菜的问世,来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

相传,完颜阿骨打远征漠北,派他的大妃搞后勤供应,给部队筹军粮运野菜。一天路遇敌军,大妃率众奋勇迎战,但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大妃受了致命重伤。临死前,她把自己的身体压在了运送车的一坛野菜上,过了一段时间,野菜在坛子里发酵,成了味香爽口的渍菜。人们找到大妃的遗体时,发现了这坛味道奇特的野菜,于是如法炮制,酸菜也就问世了。

大妃被女真的后人尊奉为渍菜女神。

吃榆树钱,是东北乡下孩子的一个喜好,当然,这东西吃多了也有副作用,容易发困打瞌睡。

在金代,榆树钱是一道美味佳肴,能登上富贵人家的餐桌,登上烹饪的大雅之堂。榆树钱儿,学名叫榆英,春天榆树未生叶子时,先长出榆树钱,用水淘过后可以做粥,亦可以收藏到冬天酿酒。今天市场上就有榆树钱酒,很受酒民青睐。

大酱,是女真人的发明,是女真人佐食肉、菜、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女真人特别把酱当回事。大臣家有好酱,必须贡献一些给皇帝。公元1231年,金国的一个元帅杀了一个知府,在数落知府罪状时骂道:你家有好酱,却不献给皇帝尝尝,凭这一条就判你死刑。

蒸馏酒,是女真人的一大发明。在此之前都是康酿酒,度数比今天的啤酒还低,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喝的都是低度酒。如果把四平市老白酒厂生产的60度大高粱给他喝上一斗,恐怕没等抓到笔就先去殡仪馆报到了。女真人酿制的蒸馏白酒有几个名牌产品,分别是金澜酒、流霞酒、金澜露等。

羊肉是女真人的主食,不分官民都是如此。

羊肉在南宋昂贵,普通官吏也买不起,别说是平头百姓了。有个南宋使者到金国来,看见女真人普遍吃羊肉很是羡慕,写了一首诗自我解嘲:平江九百一斤羊,俸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做小池塘。南宋地处江南水乡,鱼虾多且便宜,上顿下顿都往肚里呑,肚皮里可不就变成池塘了吗?

古城探幽话扈伦

“枊条边外九十里,叶赫城外道如砥。荒芜草没两空城,一在山腰一在水。”这是清初学者杨宾在诗中叙述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自治镇境内的两座已经废弃的古城,距离四平市区25公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明朝统治时期,称雄北关的叶赫部落的历史见证。

 元末明初,原来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南迁,逐渐形成了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大部落,史称扈伦四部,其中叶赫部落是最强大的一个部落,处于盟主地位。后来,蒙古族科尔沁部也参加了结盟。

追溯叶赫一名的起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时期,其地名叫耶悔,到了金元时期,改称益海,又叫益改,在《金史》一百二十一卷《纳兰绰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纳兰绰亦,威平路(即今天的辽宁省开原县,伊改河即今天的叶赫)猛安人。”到了明朝,叶赫又被叫做夜黑、野黑、夜河。

叶赫境内的一条河是寇河的上游,河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枯,沿河水草繁茂,河枊丛生,多芦苇蒿蒲、水葱等,除了盛产鱼虾,每至春天就会有成群的野鸭栖居河两岸,它们在河边觅食、垒巢、求偶、孵卵、育子,秋去春回,年复一年,只增不减。女真语称鸭子为“聂赫,叶赫译为汉语也可以叫做水鸭子。由于寇河成为野鸭子的领地,当时便将河流起名为“聂赫勒”河也就不足为怪了。女真人一向以所在的山川、河流之名命名其所在部落,并与其原来的夜黑等音相谐,在这之后便以河名定部落名,直称叶赫部落了。

2008年元旦,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吉林师范大学教授蒒柏成先生在满族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力作《叶赫那拉氏家庭史》一书,引领我们叩响了叶赫历史的回音壁。

叶赫的兴衰史是明代东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就任命了叶赫部落的酋长为都指挥,赐给敕书,建立了隶属关系。

叶赫强盛期间活动范围广阔。它的南境多在奉天界,与哈达为邻,西境到威远堡边门,北境与科尔沁为邻,东到伊通河。如今的伊通、大孤山以及淹没于二龙湖底的赫尔苏城,当年都是叶赫部落的重要城堡。

当时在东北还有一个势力强盛的部落,叫做叶赫建州女真部落,其首领就是后来的清太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建州女真部落和叶赫部落都有统一东北的勃勃野心,一山难容二虎,双方摩擦不断,终于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场战火最先由叶赫部落点燃,叶赫部落的贝勒布寨和那林布禄(分别是东西两城的城主)自恃势力强大,决定以武力夺取建州女真的领土。

两人先联络长白山部的朱舍里、纲阴两个部落,洗劫了建州女真部落东部的几个村寨,打了努尔哈赤一个措手不及。接着,贝勒布寨和那林布禄又在这年的9月,集合了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席北、瓜尔佳七部和长白山的朱舍里、纲阴两部的兵力,共三万人,号称“九姓之师”,分三路进攻建州女真部,企图一举消灭努尔哈赤的兵力,称雄女真各部。不料,就在大军出发前夕,叶赫军中有一人逃跑,向努尔哈赤报告了九部之师的兵力和作战部署。努尔哈赤那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自觉得自家兵力少难于同九姓之师正面对抗,就采取了集中精锐部队,在九姓之师的必经之路古勒山据险设伏的战法,阻击来犯之敌。

这一招果真奏效,天刚放亮,求胜心切的布寨率领大军开进到建州女真境内的赫济格城下开始进攻。这座城城墙高而且坚固,久攻不下。布寨想整顿队伍再战之时,坐镇古勒山上的努尔哈赤派出一员大将率领100多名士兵从山上冲下来,引诱布寨上钩。这100多名建州女真士兵且战且退,布寨率领大军紧追不舍,正好中了努尔哈赤的圈套。等叶赫等部落兵马靠近山下时,努尔哈赤下令让士兵往山下扔滚木、雷石,趁九姓之师乱了阵脚时,他立即下令在山上埋伏的精锐部队下岗冲杀。在这场混战中,由于九姓之师缺乏强有力的指挥和调度,伤亡很大,优势变成了劣势。

冲在最前面的贝勒布寨骑的战马撞上一块木障突然跌倒,把布寨从马上摔了下来,建州兵一拥而上,将布寨乱刀砍死。一时间布寨率领的队伍群龙无首,乱了方寸。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叶赫众兵拼死抢回了布寨的尸体,夺路而逃。叶赫兵马本是九姓之师的核心,他这里一乱其他各部落也无心再战,纷纷败下阵来,夺路而逃。努尔哈赤又挥兵大砍大杀了一阵,九姓之师瞬间土崩瓦解。

古勒山之战,以叶赫部为首的九姓之师遭遇惨败而告结束,除了叶赫部贝勒布寨战死之外,乌拉部贝勒的儿子布占泰,科尔沁部的亲王及儿子都被俘虏。

古勒山下,兵马填江,尸横遍野,九部大联盟土崩瓦解,叶赫部落元气大伤。本来与建州女真实力相当,古勒山之战,可以对峙的实力大减,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努尔啥赤以少胜多,军威大振,声名显赫,远近慑服。

努尔啥赤对俘虏采取怀柔政策,特别是对科尔沁部落的俘虏优待有加,不但不杀不辱,还赠送了厚礼放他们回家。科尔沁亲王感激涕零, 起誓脱离叶赫之盟,臣服努尔哈赤。

及至后来,努尔哈赤又与科尔沁部实现了满蒙联姻,结成了儿女亲家。科尔沁部贝勒寨桑把自己的妹妹哲哲公主和自己的女儿布木布泰公主先后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八皇子皇太极,布木布泰最终成为大清王朝的一代国母,死后被康熙封为孝庄文皇后。

古勒山之战后,叶赫与建州维持了四年的和平,期间又建立了婚姻关系,布寨阵亡后,其子布扬古继位,将其妹妹俗称叶赫老女许婚给了努尔哈赤,那林布禄也把侄女许聘给了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这两个对手还歃血为盟,杀乌牛祭地,杀白马祭天,对天发誓永结盟好,始终不渝。

有道是骂人不疼,起誓不灵。这两个冤家对头总是摩擦不断,不断发生冲突,好不容易挺了十几年光景,终于在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发兵,最终灭了叶赫部落。

叶赫先贤炳青史

叶赫部落的兴衰史,是清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叶赫地灵人杰,多慷慨悲歌之士,先贤大哲辈出。

叶赫部的历史,从兴起到灭亡,前后经历了200多年,加上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与叶赫那拉氏家族联姻的260年,总共460多年。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在叶赫那拉家族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不下百人。

叶赫那拉城人物馆里,几位在叶赫发展史上频有建树的首领赫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展示着他们曾经叱咤风云的雄才大略和坚毅威武的风采。

我们择其主要人物加以介绍。

星根达尔罕,叶赫部落的始祖,百年大业的奠基人。

叶赫部落原来居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塔鲁木卫,星根达尔罕是明朝敕封(任命)的指挥俭事。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东北“其地旱寒,地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他不设州府县乡,制定并推行了一套都司卫所管理体制,这个塔鲁木卫,在今天看来充其量也就是个县乡级单位。

星根达尔罕家族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逐渐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外扩张,一举消灭了居住在呼伦河流域的女真纳姓部落,并将部落移居过去,改称纳喇。后来,族群繁衍,人多势众,逐渐开始向南迁徙,长途跋涉了上千里之后,来到了大辽河支流叶赫河流域。星根达尔罕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块极其适合居住和发展的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称为叶赫部,其整个家族便称为叶赫那拉氏。

这里顺便做个解释,当时女真人是以地名系于姓氏之前,那拉为女真语,翻译过来是太阳的意思。那氏至今仍为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那姓的满族人绝不会忘记他们的始祖星根达尔罕。

百年以后,叶赫部落又出现了两位杰出的贝勒,他们就是清佳努和杨吉,这两人是亲兄弟,是星根达尔罕的五世孙。这哥俩频有作为,把叶赫部落带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他俩在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修筑了两座城垒,即东城和西城。这两座城池修筑的十分坚固,里三层,外三层,易守难攻。修建了坚固的城堡,又有广阔的活动区域,再加上叶赫地处半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宜农耕和放牧,这些都为叶赫部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佳努和杨吉努具备战略家目光,哥俩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与周边部落的关系,与人为善,主动与长期对峙的哈达部修好,化干戈为玉帛,给叶赫部落的安定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清佳努和杨吉努奋发有为,不仅在部落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也使周边的部落对他们刮目相看,最终登上了盟主的宝座。

在前文中提到的古勒山之战后,叶赫部和建州女真都进入了修养调整时期,彼此互通往来,还建立了婚姻关系。但好景不长,野心勃勃,一心想面河称朕的努尔哈赤一直把叶赫视为他对外侵略扩张的拦路虎,时刻不忘要拔钉子,扫除障碍,把叶赫部落一口吃掉。

战事终于在公元1619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对明朝军队作战中大获全胜,挟胜利之威,随即便把战火烧向了叶赫。

叶赫的贝勒金台石预感到战事不可避免,因为早在一年前努尔哈赤在讨伐明军时,就有了告天“七大恨”。“ 七大恨”中有“四恨”直接指向叶赫。在这里,我们就来一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领教一番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四恨”是:“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意思是说,明朝的军队为了帮助叶赫,曾深入建州地域打建州女真,这是第二大恨。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以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意思是说由于明朝军队的帮助,叶赫的一名女子本来是要嫁到建州来的,却中途变卦嫁给了蒙古人,这是第四大恨。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遺使臣遗书诟詈,肆行凌辱,恨六也。”意思是说明明是叶赫做了不地道的事,我建州要处理收拾他,你明朝却派了使臣拿着一封书信,书信上对我们无端指责,把我们臭屁一顿,专替叶赫说好话,这是第六大恨。

努尔哈赤对叶赫如此恨之入骨,厄运也自然就降临到了叶赫的头上。这一年,经过双方激战,叶赫部落的东西两座城池都被攻陷,东城贝勒金台石跑上了八角明楼准备纵火自焚,被他的外甥皇太极带兵活捉。

金台石被推到努尔哈赤面前,他怒而不跪,大骂不止。努尔哈赤恼羞成怒,下令将金台石绞死。金台石临刑前大声喊到:我生前不能抗你建州,死后无知则已,倘若有知,定不使叶赫绝种,总要报此仇恨。金台石视死如归,是一位威武不屈的英雄。

我们再来说说叶赫的三位女人。

2013年,央视《朝闻天下》节目播出了一则具四平特色广告,用词是皇后故里......云云,后来不知何故停播了。

叶赫的第一个女人叫孟古格格。

孟古格格是土生土长的叶赫人,是东城贝勒金台石的妹妹。她14岁那年嫁给了30多岁的努尔哈赤,死后谥封为孝慈高皇后,与努尔哈赤合葬在沈阳东陵。  

努尔哈赤生前后妃成群,为什么单单死后获得与罕王同穴之殊荣呢?除了孟古品貌出众外,还因为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

皇太极是清初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厚报养育之恩的大孝子,笃定是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下令将生母与老罕王合葬的。

皇太极的身体里有一半叶赫血液,但他却下诏说,今后爱新觉罗家族承继大统者,不准迎娶叶赫那拉氏的女子为妃子。

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随清兵入关,在北京紫禁城登极,即为顺治皇帝,因为有亲娘孝庄文皇后监护,顺治不敢违背祖训,他以下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皇帝都不敢迎娶叶赫那拉氏女子入宫。

这就道出了叶赫的第二个女人,叶赫那拉氏慈禧。

有一天,咸丰皇帝御花园里散步,被园子里飘出的江南小曲迷住了心窍,小名兰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大清朝的政治舞台。

叶赫是慈禧的祖籍地,不是她的故里。皇后故里就慈禧而言,太过牵强。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时而垂帘听政,但更多时是坐在龙椅上把持朝政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女皇,专权长达四十八年。她是封建、保守、腐败势力的总代表,她以专横跋扈,阴险狠毒,穷奢极欲,丧权辱国而臭名昭著。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外国人面前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话,把卖国贼的嘴脸暴露无疑。

叶赫的第三个女人是隆裕皇后,光绪皇帝的正宫娘娘,她最擅长给慈禧打小报告,说光绪和珍妃的坏话。

宣统皇帝即位后,隆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她也想来个垂帘听政,可惜时运不济,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上演逼宫戏,逼着她哭哭啼啼地在退位诏书上铃印,大清王朝二百六十四年的统治由她画上了句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