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红色记忆

毛泽东写《纪念白求恩》的点点滴滴

2021-06-09 阅读次数: 栏目:红色记忆

来源:纽约商务杂志 作者:海龙 时间:2019-11-12

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白求恩为中国抗战牺牲80周年纪念日。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是一位名医、皇家医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胸外科学会理事。当年,白求恩享有着极高的荣誉、社会地位和优渥的待遇。本在远离战争的北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他为什么要冒死在那个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去救助中国人民呢?这是今天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前年秋天,笔者在纽约一所著名大学珍本书库发现了大批中共领袖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抗战时寄到美国的书信原件。我对这180余箱文件进行梳理审读时,居然发现有大量白求恩的亲笔书信!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白求恩,这相隔遥远的传奇人物,就这样逶迤地、满面硝烟风尘地向我走来。——如果不是亲自触摸到这些信件,我绝对不能相信白求恩在那繁忙的工作、战火纷飞的日日夜夜里能够写出这样海量的书信、报告、通讯、日记、讲演和书稿讲义。而且,通过这些书信的阅读和其后的史料追踪,我也发现了很多我童年时所读的史实误置。

图片10.png

 白求恩致毛泽东信稿

古人曰:见字如面。抚摸着当年白求恩在晋察冀战场上匆忙写就的手迹、那信纸上的硝烟和指痕水渍,恍若时空倒置,就像在跟白求恩对谈。历史,在这里定格,在这里低吟。

白求恩在我们童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小学时背诵老三篇,知道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国人最困难、最需要朋友的时刻来到中国、并义无反顾地救助苦难的中国人。他真心实意地支持中国人抵死抗战。来华后,白求恩拒绝了国府高官挽留他去条件较好的国民党正规军服务而执意要去延安。到了延安,他也没听从毛泽东安排他在中央直属医院工作而坚持去最危险最艰苦的第一线救死扶伤,为战士服务。

白求恩在中国工作了仅仅一年零六个月,就牺牲在了晋察冀那陌生的土地上。其间他几次被死神亲吻,在战场上几乎被日本人俘获,美国和加拿大报纸也多次报告过他的死讯,但他挺过来了。他挽救了难以数计的生命、治愈了无数伤员;可最后他自己却死于医药匮乏败血症感染。晋察冀的军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都为他的死难过,毛泽东撰写对他的怀念文章《纪念白求恩》成了经典。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读它,心里还是滚烫的。

图片11.png

延安时代的毛泽东

毛泽东写文章一般都力求浅显易懂感召力强。这篇《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这类的典型范文。但是此文也有它不典型的一面,就是它洋溢着火样的激情;它是毛泽东为数不多除了说理但更多有抒情成分的一篇雄文。特别是,毛泽东此文非常讲究修辞的华瞻典丽和丰沛感人的激情。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毛泽东此文遣词造句极为讲究。以“毫不”对“专门”,接着两个“极端”,下面是两个“没有一个”最后是“凡……无不”; 其动态、其气势除了感人,还有催人深思、令人鼓舞的火样的激情。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此文结尾声势凌厉早已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被后人广泛应用并传习。它不只成了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也是文章学的一种楷模。

图片12.png

 白求恩在晋察冀战场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用他富有感召力的激情和汪洋恣肆气势、真挚的忆念抒情等来尽情赞扬白求恩,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他的感念之情。其中有回环往复语气的递进与强调;也有对仗和反衬,同时在语言的构筑中对选词炼句十分讲究呼应和前后协调。它整篇文章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且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文章最后那华丽磅礴的排比、递进和其沛然莫御的亮丽收煞,整体升华并点亮了文章的灵魂,成了一种绝响。它以黄钟大吕和浓墨重彩的气势抒写了白求恩精神;从而将白求恩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推向高潮,激起全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化悲痛为力量,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

毛泽东的这篇悼文开了这一文体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先河,它不只是悼念,更是一种政治誓言和鼓舞人民激励人民的战斗檄文。

《纪念白求恩》是“老三篇”的第一篇。总体上讲,老三篇文风各有特色。《为人民服务》开门见山、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愚公移山》强调总结性、逻辑性、感召性。这三篇宏文各有侧重和写作目的,其意义和作用自是彪炳千秋。但笔者以为,仅从文章学的角度研究,在修辞和文采之美上,《纪念白求恩》更考究。

考征他们之间的情谊,在当年,毛泽东虽跟白求恩交往不多但是联系不少。毛泽东于延安跟白求恩分手后,他几乎每个月都得到白求恩的工作简报、知道白求恩救死扶伤、在八路军最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服务救助无数生命的事迹。可是在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毛泽东日理万机,较少能跟白求恩直接联系。对这一点,他是不无遗憾的。

图片13.png

白求恩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像

对白求恩的死,毛泽东感到锥心的悼念和伤逝。在《纪念白求恩》中他说了很多让我们难忘的话。比如,此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告诉我们“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白求恩生于1890年,1939年去世,至死,他才仅49岁。白求恩在晋察冀时常说自己是在前线“最老的战士”,但直到去世,他还没到50岁。

毛泽东说“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之情。

细读白求恩原始文献,我发现毛白会面不止一次。与白求恩同去延安的加拿大护士简•伊文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在他们抵达延安当夜就接见白求恩和她的细节。其后,简•伊文还记录了毛泽东邀请白求恩及美国医生布朗并在电影招待会后向观众介绍过白求恩;此外,她还记述了不久后她跟白求恩参加延安庆祝五一劳动节聆听毛泽东讲话及其后联欢的情形。也就是说,白求恩在延安的一个多月里,毛泽东跟他是有过多次往还的。

图片14.png

跟白求恩同去延安的加拿大护士伊文

毛泽东日理万机,当然不会像小人物简•伊文那样悉心并记得这些细事。可贵的是,亏得有个细心又记性好的小人物,她给我们记下了被历史遗忘的一些细枝末节,让我们在今天能够还原它。

至于毛泽东说的白求恩给他写过好多信,这事儿一点不假。它真实得让我们在80年后的今天仍然几乎不敢相信——白求恩在离开延安后,几乎每个月都给毛泽东写信,短的信几行字,长的甚至达十几页。虽然毛泽东无暇回复,但白求恩是个坚持不懈的书写者;没有回信,他从无气馁一路写下去。我想,大概当时白求恩是得到过毛泽东或中央的特许,允许他可以直接写信给毛泽东,因而就有了大量的他致毛泽东书信集。

图片15.png

 有白求恩签名的信稿

——其实,根据今天挖掘的史实,毛泽东给白求恩回过的,也不止一封信。毛泽东回复白求恩的有信,有电报,也有口信和问候。但是,毛泽东较少有机会以私人名义回复他,而大多是以延安中央军委名义或通过聂荣臻、贺龙、王震、其他领导人以及医疗部门的相关人士传递到的。

图片16.png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给白求恩的电报

仅就我所能见到保留至今白求恩签名的亲笔信,就已经够得上大量。此外,我又从加拿大和其他各地搜求了战时白求恩致毛泽东的书信,其数量和内容都是惊人的。至于白求恩信中向毛泽东写了些什么,我将另文介绍。而翻译这些信和史料,是个大工程,也将是对这一段难忘之尘封历史的可贵挖掘。

此外,在审读这批中共领袖的抗战文献时,我们发现毛泽东跟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都向纽约国际援华总部写信谈及白求恩和为晋察冀军民服务的事迹。这也是这方面史料的重要延伸线索。

除了给毛泽东的亲笔信,白求恩生前和逝世后还通过其他方式向美国和加拿大友人寄送了很多文件和珍贵的影视资料。可惜的是这些资料有的当年毁于战火、有的因战时困难的邮递状况下在万里辗转中没能全部保存。更可惜的是,他寄回美-加亲朋的材料又有一部分毁于麦卡锡主义政治迫害。据白求恩的妹妹告知,因为当年可怖的政治高压,她不得不烧毁了在她家留存哥哥信件和遗物的皮箱。而我们此次发现的这一部分珍贵史料因白求恩直接寄到了当年纽约国际援华总部、其后它们被文件直接持有人捐献给大学档案部门秘藏没受到政治干扰,所以幸存了下来;它们应该是世存孤本,其资料价值无可估量、弥足珍贵。

在今天这个纪念白求恩的日子里,我们不应该忘记白求恩,我们也不会忘记白求恩。当年在中华民族遭受危难时刻,这位用他整个生命和热血去反抗日本法西斯、救助中国人并献身中国的英雄,我相信,每个正直善良的中国人心中,都会为他恒久地供奉着一瓣心香。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34919.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